365bet官网_365体育手机版-下载|投注@

图片
直通屏山|福建|时评|大学城|台海|娱乐|体育|国内|国际|专题|网事|福州|365体育手机版:|莆田|泉州|漳州|龙岩|宁德|南平|三明
您所在的位置:东南网 > 西岸时评 > 最新原创 > 正文

厚植“乡土基因”,破解乡村教育“孤岛化”

2025-06-26 17:16:33?作者:陈文华?来源:东南网  责任编辑:孙劲贞   我来说两句

乡村学校曾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,承载着无数乡村孩子的梦想与希望。然而今日,这些曾经的文化灯塔正逐渐黯淡,生源流失、师资匮乏的“孤岛化”困境日益严重。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等学校的探索实践,为我们重新思考乡村教育的未来提供了宝贵启示。(6月25日 半月谈客户端)

乡村学校与乡土的血脉联系正加速断裂,其危害深远且广泛。教育质量空心化加剧起点不公,学生知识与乡土生活脱节陷入“回不去乡、融不进城”的悬浮困境;更严峻的是,方言、民俗、农耕智慧等乡土文化基因因之失传,乡村社会凝聚人才的核心纽带随之松动,最终加速了乡村空心化与精神衰落。

这种断裂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。既有快速城市化引发的乡村人口外流与资源虹吸,导致学校在资源竞争中处于绝对劣势;又有现行教育体系的城乡错位——课程脱离乡村生活、评价唯分数论,乡土知识价值被忽视;更有师资结构的深层矛盾:本地教师因培养不足、待遇偏低难扎根,外聘教师因文化隔阂难融入。

乡村教育“孤岛化”困局的破解,需构建政府主导、学校主责、社会协同的立体机制,聚焦课程、师资、功能三大维度,推动教育与乡土深度交融。

课程是乡土基因的载体。教育部门需牵头制定《乡村乡土课程指南》,围绕农耕文化、民俗技艺、生态智慧三大模块,联合农业农村局、文旅局梳理本地非遗(如竹编、扎染)、节气习俗(如春耕节)、特色产业(如有机种植)等内容,编制含教案、案例的《县域乡土资源包》;社区同步开放农田、果园、非遗工坊等实践场所,按学段设计活动(小学生认养菜地、初中生学古法榨油、高中生调研非遗);科技企业配套开发AR“乡土课堂”,用虚拟现实还原农具使用、方言童谣互动,让田间地头成为“活教材”。

师资是乡土教育的核心。实施“乡土教师定向培养”,省属师范院校与县级中心联合开设“乡村教育”专业,定向招收本地初中生(签服务协议),前两年学理论、第三年跟岗实践后入编;提高本地教师待遇,职称评审向“乡土课程开发”“乡村实践指导”倾斜;外聘非遗传承人、农机能手等“土专家”柔性任教(县财政按课时补贴),优秀者聘为“乡村教育顾问”;推行“双师课堂”,每学期2-3节实践课由本地教师讲理论、“土专家”现场示范(如陶艺制作、果树嫁接),形成理论与实践互补。

功能拓展是乡土教育的价值延伸。推动学校转型为“乡村文化枢纽”,每月举办“乡土文化市集”(含民俗表演、传统美食制作),由教师、非遗传承人、村民共同组织,邀请家长参与;教师周末开设“实用技能培训班”(电商直播、特色种植),村民作为“校外辅导员”带学生识草药、讲家族故事,双方共定《村校共建积分表》,积分可兑换农资、图书;将学生参与文化活动(整理村史、民俗表演)纳入综合素质评价,激发传承主动性。

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,乡村教育的价值恰恰在于守护“乡土本色”。需要政府、学校、社区和社会力量携手,培养既怀揣世界眼光,又心系家乡建设的下一代。唯有让教育像老榕树般深扎乡土,乡村振兴的步伐才能更加坚实。这是关乎中国乡村未来的时代命题,需要我们共同作答。(陈文华)

相关阅读:

打印 | 收藏 | 发给好友 【字号
今日热词
更多>>福建今日重点
更多>>国际国内热点
关于我们 | 广告服务 | 网站地图 | 网站公告 |
国新办发函[2001]232号 闽ICP备案号(闽ICP备05022042号)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: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〔2019〕3630-217号
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(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/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)证号: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(闽)字第085号
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(署)网出证(闽)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-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(闽)-经营性-2015-0001
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,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,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
职业道德监督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591-87095403(工作日9:00-12:00、15:00-18:00) 举报邮箱:jubao@fjsen.com 365bet官网: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:0591-872753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