让食品标签说“真话”,监管要下“真功”
2025-06-27 17:41:12? ?来源:东南网 责任编辑: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|
日前,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9项标准修改单,其中明确预包装食品不允许再使用“不添加”“零添加”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强调。目前,新国标发布近三个月,安庆市场情况如何?连日来,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。(6月26日 安庆新闻网) “零添加”并不等于“零成分”,更不等于“零风险”。现实中,一些企业在产品中使用替代性添加剂,却以“零添加”为名进行宣传,造成事实与标签不符、成分与认知错位的现象。这种营销策略虽然满足了部分消费者的心理预期,却严重背离了食品信息透明和真实标识的原则,其结果是让“零添加”成为“模糊承诺”的代名词。 “零添加”三个字看似简单,实则事关消费者的认知权、公平交易权和健康安全权。长期以来,一些企业为迎合消费者“吃得健康”的心理预期,在产品包装上大打“零添加”旗号,有的写“0糖”,却添加了果糖;有的称“0防腐剂”,却存在替代性添加物。这种“文字游戏”,不仅误导了公众对食品信息的基本理解,也混淆了消费者对于“天然”“健康”的认知边界。 “零添加”之所以一度盛行,本质上是消费焦虑与信息不对称共同催生的“伪安心”。一方面,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高度敏感,倾向于选择“更干净”的选项;另一方面,企业在缺乏监管细则和统一标准的情况下,将“零添加”泛化、滥用,甚至包装出“添加但不标”“换词不换料”的营销套路,使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被引导了判断。 这背后反映的,不仅是标签语言的规范问题,更是消费市场诚信体系的警示。一旦消费者发现“零添加”实为“障眼法”,不仅对品牌形象造成伤害,也将损害整个行业的信誉基础。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,这种做法挤压了真正坚持合规生产企业的生存空间,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。 新国标以制度刚性回应消费关切,为食品行业划出更清晰的“红线”。其意义不仅在于整治“零添加”标签的滥用,更在于推动行业全面回归“以真实取信消费者”的理性轨道。新规施行设有两年过渡期,既体现出制度设计的温度与可操作性,也要求各方主动作为,把握窗口期、整改再升级。 让食品标签说“真话”,监管要下“真功”。对监管而言,要以“标签革命”带动“治理升级”,从制度执行、市场巡查到违规惩治,形成闭环监管。要强化对虚假宣传、误导性标识的监测执法,尤其对网络电商平台上的“零添加”标签产品,要建立线上线下联动、溯源倒查的监管机制,让虚假“零添加”真正从市场中“清零”。 标签上的诚信,是食品行业的良心底线。对企业而言,更应正视产品背后的诚信命题。应把过渡期视为转型期,主动剥离“标签依赖症”,以真实配料、清晰标注和优质内容赢得市场。长期来看,遵循标准、强化自律,不仅是市场规范的要求,更是品牌可持续发展的根基。 对消费者而言,也要提升“标签素养”,不被概念牵着鼻子走。要逐步建立起基于成分表、营养标签的科学判断体系,不再唯“零添加”是举。唯有消费认知与监管合力齐发,才能真正形成“理性消费—诚信供给—有序监管”的市场共生格局。 “零添加”不是任意标注的营销口号,而应是以事实为基础、经得起检验的科学用语。让标签回归本真,让安全成为底线,让规范成为共识,这是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。清除“零添加”的虚假泡沫,不只是一次标签革命,更是一场消费环境的净化工程。(孙维国) |
相关阅读:
![]() |
![]() |
打印 | 收藏 | 发给好友 【字号 大 中 小】 |
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(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/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)证号: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(闽)字第085号
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(署)网出证(闽)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-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(闽)-经营性-2015-0001
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,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,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
职业道德监督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591-87095403(工作日9:00-12:00、15:00-18:00) 举报邮箱:jubao@fjsen.com 365bet官网: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:0591-87275327